机器人迈向通用智能 上海这家企业死磕应用价值
发布日期:2025-05-15
眼下,机器人行业正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如何让机器人更好赋能千行百业,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上海民企非夕科技自成立以来,就注重将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目前已产出多款“仿人化自适应机器人”,同时通过提升机器人的通用性,实现了工业、农业、医疗等跨行业的业务场景应用,也加速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以说是机器人行业“了不起的隐形冠军”。
在企业的茶歇区,记者体验了“小拂师傅”的按摩手艺,师傅本身就是非夕科技的机器人手臂,它的“眼睛”,还能对人体姿态进行实时识别。不过这样的技术仅仅用在按摩上,就大材小用了。
面对记者带去的恐龙玩具,形状不规则,机器人也从来没见过。混在一堆杂物里,搭载了大量AI算法的抓取机器人可以精准定位,成功抓取。“手眼合一”的本领,在各行各业都能各显神通。
89年的胡晓平是非夕科技的001号员工,如今已是公司副总裁,他告诉记者,未来机器人真正进入家庭,甚至成为保姆,面对的物体会非常非常多,因此,他们重点研究的方向,就是怎么样用一个标准化的模型,去实现泛化的抓取能力,这就是非夕具有突破性的地方。
不仅“手眼合一”,还能像人一样“发力”,面对任意放置的三杯威士忌,机器人也可以大幅摇晃不撒杯;被抛光打磨的工件,随意变换角度,机器人也能快速“自适应”,“力”的精准控制,让机器能如人手般灵活。
这些不同功能的机器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拂晓”,是非夕的拳头产品,它拥有7个关节,每个关节中都带有“力矩传感器”,对力的感知,可以精准到2颗螺丝。
非夕科技软件测试实验室负责人吴进介绍,传统的手臂对于增加一两百克的重量是无法立刻感知的,而他们的机器人手臂放上两颗螺丝,大概20克左右,就能立马感受到力的变化,这种精度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顶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拂晓”在2020年就开始了规模化量产,并从2022年底开始收获规模化复制订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科研、医疗、服务等多个行业,非夕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将“自适应机器人”产品化的企业。
从成立之初,非夕就一直致力于做有应用价值的科技创新,希望赋能千行百业。公司特意选址在了邻近上海交通大学的紫竹高新园区,并与交大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很多技术成果最终从这里走出,也为非夕带来了不少人才资源。上海的科创氛围正在助力非夕立足上海,走得更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