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台手术机器人“上岗”
发布日期:2025-07-03
首台手术机器人“上岗”
绵阳市中心医院引领川西北精准医疗新时代
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手术室里,一场“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机械臂在患者体内灵活游走,主刀医生通过3D高清视野精准操控,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显微手术”……近日,该院成功获批全市首个手术机器人资质,并在川西北区域率先引进首台手术机器人。
从前列腺癌根治术到胰腺癌根治术,这些曾让外科医生“如履薄冰”的高难度手术,如今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将变得游刃有余,随着高新技术硬件设施的重要升级,绵阳市中心医院正引领川西北精准医疗迈上新台阶。
无影灯下,机械臂如“绣花”般灵活转动,在患者腹腔内精准分离组织;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前,双眼紧盯3D高清显示屏,双手操控着精密手柄;屏幕上,患者的血管、神经被放大数倍,纤毫毕现……
绵阳市中心医院引进的这台腔镜手术机器人,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医疗设备,主要由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平台和影像台三部分组成。
这个“高科技”是如何工作的呢?据介绍,手术机器人采用主从式遥操作技术,让医生远离手术台,通过在控制台操作手柄等控制装置输入操作指令,这些指令被机器人的计算机系统接收并转化为机械臂的动作信号;然后,由机械臂的伺服电机驱动机械结构,使末端执行器完成各种手术操作,如抓取、切割、缝合等;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高清成像系统会实时采集并传输手术部位的实时三维影像到医生控制台的显示屏上,为医生提供清晰、逼真、放大的手术视野,从而实现更微创、精准、稳定、安全的手术效果。
“传统手术中,以前列腺根治手术为例,其周围的神经细如发丝,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该院泌尿外科主任王耀东介绍,手术机器人配备的高清3D成像系统,可提供清晰、逼真、放大的手术视野,使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一目了然,能更准确地识别和处理病变组织,降低手术风险。
王耀东介绍,“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能360°旋转,可多自由度旋转和弯曲,在狭小空间内‘穿针引线’,轻松到达手术部位的各个角落,更精准地切除病变组织、保护周围重要结构,让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传统开放手术往往还需要做大切口。”王耀东表示,现在有了手术机器人,只需在患者体表做小切口,插入机械臂和腔镜器械即可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也较传统手术更短,效率提升了30%左右,且术后切口疼痛轻、感染风险低、恢复快。目前,泌尿外科已运用手术机器人开展了包括前列腺根治手术、膀胱脐尿管肿瘤手术等,手术效果较好,病人恢复较快。
“即使医生的手轻微颤抖,系统也会自动过滤,确保机械臂动作平稳、精准,”该院肝胆胰脾外科主任曾新桃举例,在最近一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始终平稳,不会因医生疲劳而出现抖动或移位,有利于进行复杂、精细的手术操作,“传统手术中,这台手术需要5至6小时,通过手术机器人‘主刀’,不仅更加精细,耗时也减少至4小时内。”曾新桃介绍,目前肝胆胰脾外科已经通过手术机器人开展了包括肝脏、胆道、胰腺、脾脏等各器官的10余台手术,达到了预期效果。
“这不仅是设备的更新迭代,更是诊疗模式的重大革新。”绵阳市中心医院院长杨培表示,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医院迎来了智能化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绵阳地区唯一具备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资质的医疗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已构建起完整的智能手术体系。
数据显示,自引进先进手术机器人系统以来,医院已在普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等多个专科成功实施30余例机器人辅助手术。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医院正完善规范化培训机制,通过系统化培训帮助医生快速掌握机器人手术操作技能。医院还将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众了解这项先进技术。
在杨培看来,未来手术机器人将助力突破更多复杂疑难手术的技术瓶颈,同时依托5G技术实现远程手术指导,打破地域限制。“我们不仅要引进先进设备,更要打造智能手术的创新示范平台。”他表示,通过“设备+人才+模式”的协同发展,精准医疗将惠及更多患者。
从开放手术的“大刀阔斧”,到微创时代的“钥匙孔”切口,再到如今机器人辅助的“显微级”操作,绵阳市中心医院正以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外科手术的极限。随着首批机器人手术的成功实施,一个更精准、更安全、更智能的外科手术新时代已然来临,这家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的探索,化作切实可感的医疗温度,正在为“健康中国”战略写下生动的注脚。
返回目录